“去年卖掉3万斤大米,比往年单纯卖稻谷多赚了大约9万元。”在泖港镇家庭农场主蒋保余家的堂屋里,镇党委领导刚刚落座,蒋保余就跟镇领导分享自己丰收的喜悦——他与另一名家庭农场主陈雪军去年组建了上海保燕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推出了保燕牌大米,市场反响很不错。“期待区域环评制度尽快出台,这样以后企业注册落户就方便多了。”同保燕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样,面临环评审批周期长、程序复杂问题的企业,也将迎来更便捷的环评程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围绕发展现状,系统谋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泖港镇落地生根,擦亮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最亮底色,调研需先行。泖港镇今年以来全面铺开大调研,党员干部“脚沾土”勤跑腿,在调研中找不足、找差距,根据调研结果“对症下药”,疏解企业、群众心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为群众办好贴心事。
突破农民增收瓶颈
近年来,田间的杂草稻处置一直是家庭农场主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业生产实行减肥减药后,田间杂草稻数量增多,而人工拔除成本逐年增加。“目前,家庭农场主的除草平均成本已达到或超过200元/亩。”泖港镇农办主任沈连明说。“稻谷的售价和常规稻产量都与往年差不多,但用工成本上去了,我们的利润也就少了。”不少家庭农场主向前来调研的镇党委领导反映。
家庭农场持续增收遇瓶颈的问题倒逼着镇党委、政府拓宽农业政策结构调整的思路。镇党委班子及农办、农业服务中心等相关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多次走访家庭农场主,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家庭农场的增收瓶颈问题,在之前的调研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也一直在探寻解决方法。”泖港镇党委书记张金弟说,通过大量调研,泖港镇眼下正加大力度组建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鼓励农社对接,让家庭农场主走入市场,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
因无法直接面向市场经营,一直以来,家庭农场只能从事粮食生产直至将稻米卖给粮库,而近年来,粮食储备足够,粮库也不再对农民和家庭农场主设定交粮标准。在保证粮食储备足够的前提下,如何使农民增收?“将若干个家庭农场组建成一个粮食专业合作社,便可让家庭农场主直接面向市场销售大米。”沈连明告诉记者,泖港镇以推行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为抓手,突破农民增收瓶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办好了帮助农户对接市场这样的贴心事,农民干劲更足了,腰包也鼓起来了。
2017年,泖港镇加大粮食专业合作社组建力度,共有10户家庭农场联合成立3家粮食专业合作社。当前全镇共有粮食专业合作社16家,联动近25户家庭农场实现了产销一体化。截至去年底,合作社累计销售大米约130万斤,约有1850亩地实现了直卖大米,按平均售价4元/斤计算,每亩增收1500元。“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粮食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鼓励合作社注册品牌商标。”张金弟说,未来,泖港镇将形成一条精确到大米品牌、产地、种植人员等各个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链。此外,泖港镇还计划成立家庭农场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树立行业先行者标杆,以此带动家庭农场主“卖稻谷”向“卖大米”的全面转型,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简化企业环评流程
“我们最近准备注册成立一家新企业,同时面临上市,希望政府能加快环评审批速度。”面对镇产业状况调研组,上海众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军提出了近期萦绕心头的问题。企业注册时环评审批周期长,是目前泖港镇大多数企业的心病,也是泖港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目前,泖港镇内企业凡涉及环评审批,都需走区环保局‘一事一议’流程。”镇经发办主任费春建告诉记者,镇产业状况调研组在调研和日常工作中发现,“一事一议”环评审批制度周期较长,影响了企业注册落户、转型升级的速度。另一方面,拥有大多数企业厂房的私人经营者,对于企业落户泖港的环境影响评价“门槛”也不甚了解,“这也给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费春建说。
“泖港镇区域环评制度已在筹备中,目前正等待专家评审。”面对企业的普遍呼声,泖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劲松给企业吃了颗“定心丸”。“区域环评制度出台后,将同时公开企业环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杜劲松说,区域环评使环境影响评价更简单化、透明化,届时企业申请环评可直接参照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所列内容,而园区、厂房在招商引资时也有了参考依据。在泖港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产城融合绿色发展实践区的当下,新的区域环评制度将成为招商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
问题一杆子挑上来
“要从‘身入’到‘心入’,再到‘深入’。”这是张金弟对泖港大调研提出的要求。对于身心皆深入一线的村居委干部和网格长来说,大调研早已和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各村居、基层群众对村间小道、偏僻小路频繁出现的垃圾乱偷倒现象怨声载道。向上反映后,泖港镇党委、政府迅速召开环境综合整治专题调研会,成立垃圾乱偷倒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泖港镇垃圾乱偷倒专项整治方案》《泖港镇垃圾乱偷倒长效常态管理机制与举报奖励机制》,并随即启动了24小时垃圾乱偷倒专项集中整治。
2月6日至9日,垃圾乱偷倒专项集中整治在全镇范围内打响。“截至目前,辖区内未再发生垃圾乱偷倒案件。”张金弟告诉记者,“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新泖港的当下,建筑垃圾乱偷倒问题决不能成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环境短板问题。”
“解决问题是调研的关键。此次大调研不预设主题、不定基调、不能像一阵风似的走马观花,所有碰到的问题都要一杆子挑上来。”张金弟说,泖港镇严格坚持围绕“务实管用”开展大调研,立足全局工作,突出乡村特色,为大调研打上“泖港烙印”。据悉,该镇已统一制作“大调研纪实本”,同时建立了泖港大调研线上征询平台,向社会广泛收集问题和建议。截至目前,全镇103人次党员干部走访调研企业、群众等280余人次,共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200余件,已办结80余件。
事实上,去年11月,泖港镇已开展了主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泖港落地生根”的专题调研活动,由镇党委领导牵头,分“党建引领”“产业状况”“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就业及收入”“三农政策”等6个专题,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集中调研,调研对象共计1500余人次。其间,通过“泖港视界”公众微信号征询意见建议100余条,涉及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农村旅游发展、企业发展、民生、社会保障、党建引领等方面,形成了6篇课题报告,为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在泖港镇落地和今年大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