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垃圾房6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1座,湿垃圾积肥池2个,分类收集车9辆,家家户户都配有干湿分类垃圾桶……这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分布在泖港镇新建村15个村民小组内,它们紧紧铆牢了一条新建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处置链。近年来,泖港镇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处置,去年代表本市顺利通过国家住建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置工作验收。目前全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已形成了常态长效机制。
垃圾分类建长效机制
自从村里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建成后,村民陆士春有了另一重身份——保洁员。每天早晚,她都会去村里“兜一圈”,收集村民湿垃圾,再集中运至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这样的保洁员在新建村共有4名,他们全天共能收集湿垃圾约1吨。看似繁重的工作,做起来其实挺轻松,这得益于新建村每家每户门口都设置了干湿垃圾桶。村民们早在扔垃圾时就将干湿垃圾分好类,再经保洁员辅助分拣和收集,将湿垃圾送入村湿垃圾处置站;干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如废旧电子设备、废金属、废纸板、废报纸、废塑料等低价值回收物,则被送至新建村再生资源交投站。
新建村的田间小路边,有一座干净整洁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投放站墙上张贴着垃圾分类要求、公示牌、责任牌和工作制度等。“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是由农村垃圾箱房标准化改建而成,村里共有6座。”新建村村委会副主任蒋继军介绍,“原来没有自来水的垃圾房,改造后接入了自来水管。每座垃圾房都配备一组标准垃圾桶,由专人管理,配备清洁设施,并建立了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台账。”
为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新建村将垃圾分类工作制度进一步细化。本村指导员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督促和业务指导,村垃圾分类督查小组对农户定点桶进行督促和指导,组织检查并定期公布农户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垃圾正确投放率,对保洁员工作成效进行通报。
资源化处置垃圾“重生”
运抵新建村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的湿垃圾将面临一次“重生”。通过处置站工作人员在操作台上进行精细分拣,其他细小杂物如石头、玻璃、塑料、金属等被一一拣出。分拣好的湿垃圾被推入进料口粉碎,通过脱水、除臭、除菌、发酵、烘干等工艺,再经过5~7天发酵,粉碎后的湿垃圾最终变成干泥巴状、无臭味的有机肥料。湿垃圾脱出的水经过3层沉淀池过滤后,从污水管道排出。
“经过资源化处置的湿垃圾可以减量约90%,剩下的10%就成了有机肥料,在我们村,基本可以做到湿垃圾不出村。”蒋继军介绍,新建村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今年6月开始运行,湿垃圾生化处理机采用自动化处理系统,日处置能力为2吨,能处置全村一天的湿垃圾。湿垃圾生化处理机投入使用后,大大缩短了积肥周期,提高了处置率和利用率。目前,泖港镇正筹划建立一个镇级湿垃圾处置站。
坐落于新建村原陈阁老村委会办公楼的再生资源交投站,利用原本闲置的集体房屋改建。再生资源交投站回收工作结合农村绿色账户开展,采取绿色账户积分卡扫描积分和现金结算方式,每周五为交投站开放日。作为首个试点村,新建村在9月初开展垃圾分类正向激励机制试点工作,辐射到全村800多户农户的再生垃圾回收。
处置成果村民来分享
自从村里有了一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新建村的村民们时不时会来这儿瞧一眼。“这里的有机肥料可是抢手货。”蒋继军说。湿垃圾资源化处置出的有机肥料,直接还民使用或还田使用,每天无固定分发时间,村民随时可以来取。对于保洁员陆士春、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工作人员张万军来说,在本村就近工作,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得以解决。
每周五,原陈阁老村委会办公楼就会热闹起来,这一天除了是交投站开放日,楼内的酵素工坊也开始“运作”,一群酵素制作爱好者们在这工作起来。徐林芳和其他几位阿姨是这儿的常客,她们几乎每周都来报到。环保酵素是酵素工坊的金字招牌,简单4个步骤,制成的环保酵素可用在家居清洁、个人清洁、农业养殖、环境治理等领域。
“村民养成使用环保酵素的习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化肥、农药用得少,可以改善水体和土壤环境。制作环保酵素,还可以帮助村民养成垃圾细分类和减量的习惯,缓解环卫所垃圾处置的压力,促使垃圾再次利用,真正做到垃圾‘变废为宝’。”蒋继军说。
环保酵素的另一大效用是可加速积肥池里的秸秆腐化。记者注意到,投入环保酵素的积肥池,秸秆腐烂明显加速,仅需40天就能腐烂,原先则需要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