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香浓。今天,松江本地产的“三泖牌”黄浦江大闸蟹开捕上市。
据介绍,三泖牌”黄浦江大闸蟹连续“七届蝉联全国“王宝和杯”河蟹大赛“金蟹奖”,去年还同时揽获了“最佳种质奖”及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口感奖”,一举拿下这项赛事开办以来的首个“大满贯”。
作为沪上特色农产品代表,“三泖牌”这张“金蟹名片”留住了本地食客,也吸引了国外消费者。7年前,黄浦江大闸蟹就已“爬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也是上海最早出口的大闸蟹品种,产品很受欢迎,国外订单纷纷而至。
“7.5两!”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郎月林从塘沿挑出一只大闸蟹上秤,“这还不是最大的。”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头大——今年,四公三母”大规格蟹“的出塘率,约占四成以上。四公三母”指的“是每只公蟹重达200克,母蟹达150克。
近年来,在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组织和支持下,合作社积极进行农技推广,影响力不断扩大。该合作社提供了涵盖蟹种供应、养殖环境、饲养技术培训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目前,该模式推广到青浦、宝山等区,以及江苏、湖北等地。
“松江模式”具有较高的可推广性,市场反响好,且售量有限,今年未捕捞前就已预定过半。初步预计,11月底就将售罄。
上海市河蟹产业化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宝和杯”河蟹大赛评委王成辉介绍,大闸蟹要养得好,一靠水,二靠草,三靠饵料。以渔净水,以蟹保水,在栽培和保护水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渔业,通过生态养蟹来保护养殖水环境,如此循环,才养得出个头硕大、体格强壮、膏脂丰满的优质大闸蟹。
地处黄浦江上游的水资源保护区,占地1182亩的主产养殖区,与浦南特有的泖田湿地相邻。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王友成介绍,浦江水入塘之前,会经过两次生物净化处理,再经塘内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多种水草净化,原有的氮含量可下降一半,磷含量降至原来的八成,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养殖环境也最大程度还原为仿自然生境。在高、中、低不同水层,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循环水增氧设备等立体增氧方式,促进水环境形成良性微循环,模拟自然界的潮汐现象。
饲料投放也采用精细化管理,生长期投喂新鲜螺蛳。近些年,合作社还与华东师范大学水生生物学教授陈立侨合作,探索饵料新配方,以植物蛋白取代动物蛋白,让大闸蟹吃上安全“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