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羊肉文化节日前开幕 将持续至10月——入伏品羊宴 传承到永

2017-07-12 14:56:36 作者:注册松江公司

“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似乎已被吃客们研究了个透彻。在叶榭镇张泽地区,“羊肉烧酒”的吃法贯穿在当地村民一年四季的饮食中,而盛夏与入冬,又是一年中人气最旺的时候。因这习俗的传承,不久前,张泽羊肉的制作技艺被选入松江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暑已过,前天,随张泽羊肉文化节的开幕,食客们“吃羊肉”的热情又高涨起来。据悉,羊肉节将持续至10月。

  伏天吃羊食客增多

  张泽羊肉文化节上张灯结彩,赶在吃羊肉的好时节,穿过张泽老镇的竹亭路一条街,集中在此的十余家张泽羊肉店也热闹起来。藏在农田深幽处的老店张泽羊肉庄,以农家乐为主,合适宴客,开幕当天中午已是客满,约有300人,有不少是外地专程赶来的食客;在张泽菜场南边的“新明木桶羊肉”,店面虽小,很受当地来吃早茶的村民欢迎,特别在凌晨,吃羊肉喝烧酒的老客络绎不绝。
  在今年我区非遗项目申报中,张泽羊肉庄经营人林卫英,新明木桶羊肉店老板寿新明等被列为传人。“我们店里每天吃掉六七只羊,相比淡季,增长一倍。”林卫英说。今年,寿新明筹备在附近又开新店,由于羊肉生意好,新店也顺势在羊肉节期间开张了。

  烂糊羊肉最是精华

  张泽羊肉好吃,沿袭传统的制作方式是关键。传统中的“老三样”,烂糊羊肉、白切羊肉和羊杂汤,口感属“烂糊羊肉”为最,滑嫩、松软,皮肉相间,精肥比例恰到好处,一股鲜香入口即化。
  烂糊羊肉是白煮而来,讲求原汁原味,口感中对鲜香的识别度很高,因而选材也很挑剔。据张泽羊肉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张泽羊肉庄经营人林卫英介绍,一只整羊中,最嫩、口感最好的精华部位在羊腰处,紧贴肋骨以下的部分,称为腰糊,最适合做烂糊羊肉,一年内的童子山羊,口感适宜,每只羊约重40公斤。其中,约20公斤可做食材,而适合烂糊羊肉的部分仅有2公斤。

  秘诀藏于一只木桶

  用木桶烧羊肉,是张泽地区的技艺特色,也是羊肉鲜香的重要秘诀。“不少人来店,会看一看这只木桶。”木桶是自制的,林卫英说,“一定要是大锅土灶,木桶与铁锅相连,固定在农家灶上,桶有0.5米高,一次可装得下两只整羊。”铁锅持续烧热,旺火下水沸腾后,转文火再煮2至3小时,肉香被木质柔和,去膻,鲜香化入汤内,肉更酥嫩。
  “羊头、羊脚、羊肚、羊肝、羊肺、羊宝拼盘……一道全羊宴中,一只整羊拆分为10道菜,其中,五成以上要经过木桶炖煮。”林卫英说,沾着自家调制的酱油,或者轻沾盐巴,就能品出浓香味来,不再需要其他佐料或配料。

  羊肉传说源自元代

  在张泽老镇,坊间一直流传着有关张泽羊肉自元代起源的传说,近些年,当地有不少文人、民俗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考证。随着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张泽羊肉的历史故事也被更多人知晓,并传播开来。据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尹军介绍,张泽羊肉技艺约有700余年历史传承。松江作为府治始于元初,蒙古人沙全领兵南下至松江,作为松江府首任达鲁花赤(蒙古语为“掌印者”),沙全也是元代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一批批军政官员由北南迁,定居松江,将吃羊肉的习俗带到了这里,沙全也选址在张泽地区大规模养殖山羊。
  依据《元史》中《沙全传》记载,沙全与松江及叶榭张泽地区有着深厚渊源,是为张泽地区带来福泽的好官。今年4月,叶榭镇申报张泽羊肉技艺为非遗项目时,沙全被列为第一代传人。

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工商注册、代理记账、银行开户、公司变更、公司注销、资质办理,就来财穗通企服

更多企业服务